1.心理进步的含义: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影响下,整个反映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经过,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2.心理进步的主要特点:连续性与阶段性;路线性与不可逆性;不平衡性(个体出生到成熟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进步,而是体现出多元化的模式);个别差异;进步的关键期(1-3:口语进修的关键期;4-5:书面语言进修;0-4:形象视觉进步;5 左右:掌握数概念;10以前:外语进修;5 以前:音乐进修的关键期)
3.进步的关键期: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进步又一定的时刻,如在此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进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进步;反之,则会阻碍进步甚至导致行为能力的缺失。关键期的最基本特征是它只发生在生活中的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
4.成熟势力说的基本见解:格塞尔认为,心理进步是由机体成熟预先确定与表现的。成熟是推动心理进步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进步与变化。双生子实验。
5.行为主义观的基本见解:华生否认遗传在个体成长中的影响,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反应(R)的进修经过,通过刺激可以预测反应,通过反应可以推测刺激。斯金纳用操作性调节影响来解释行为的获得。他认为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两类,前者是经典条件反射中由刺激所引发的反应行为;后者是个体时不时放出来的行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进修而习得新行为。三个人的要旨在于主张心理进步只是量的不断增加经过,是由环境和教育塑造起来的。
6.灵魂分析论的基本见解:弗洛伊德看来,存在于潜觉悟中的性本能是心理的基本动力,心理的进步就是“性”的进步,或称心理性的进步。
7.相互影响论的基本见解:皮亚杰认为,进步受四个影响的共同影响即:成熟(机体),天然经验(与外界无力环境接触获得),社会经验(语言和教育,平衡化(思索的本质)来源于主题对客体的动作,是主题与客体相互影响的结局。思索的本质是适应,可以用图式,同化与顺应,平衡来说明适应的经过),其中平衡化起决定性影响。
8.毕生进步观的基本见解:
a 个体进步是整个生活进步的经过;
b 个体的进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c 个体的进步是由多种影响决定的。
9.埃里克的毕生心理社会进步阶段包括:婴儿期(0-1。5)此阶段进步任务是获得信赖感,克服不信赖感;儿童早期(1。5-3)……获得自主感,克服怀疑与羞怯感;学前期(3-6)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学龄期(6-12)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青春期(12-18)建立自我同一感混乱,防止同一感混乱;成人早期(18-25)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成年中期(25-50)获得生殖感避免停滞感;成年晚期(50-死亡)获得综合完善感,避免对自己的失望和厌恶感,体现着聪明的实现。
10. 习性化与去习性化的含义:同样的刺激物如反复呈现,最终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这种现象称为习性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物形成习性后,又出现一个新的刺激物,这时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他能将新刺激物与旧刺激物加以区别,这中恢复了对新事件的兴趣的想象称为去习性化。
11. 皮亚杰的思索进步阶段学说的基本内容:他认为,思索或聪明的进步使整个心理进步的核心,其进步阶段最主要的特点使: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图式或认知结构,图式或认知结构的进步使一个连续建构的经过。他把个体思索进步的.经过分为四个阶段:
a 感知-动作阶段(0-2)主要特点是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全球,构筑动作格式,即思索与动作密切相连;
b 前运算阶段(2-7) 由于符号功能与象征功能的出现,思索得以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表象思索与直观思索称为该阶段的主导;
c 具体运算阶段(7-12):此阶段个体的思索具有了内化性,可逆性,守恒性以及整体性等特征;
d 形式运算阶段(12以后):其特点是儿童的思索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而着眼于抽象概念上。
12. 影响心理进步的遗传与环境影响:遗传影响指哪些与基因联系着的生物有机体内在影响,它是心理进步的生物前提和天然条件;环境影响分为天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它规定了心理进步的现实性。
13. 敏化效应与钢化效应的含义:前者指以前经常遇到的压力和逆境,会使个体在今后面临类似消极经历时产生更为脆弱的感受;后者则指先前的压力和逆境使个体对今后类似消极经历的耐受性进步,从而更能成功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