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章的风俗 赫章的风俗文化

一、赫章春节习俗

在赫章这块秀丽富饶的土地上,生息着彝族和其它各兄弟民族,长期以来,各民族团结和睦。彝族是赫章古老的世居民族,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文化,早在数千年前就创新了自己卷帙浩繁浩如烟海的彝文古籍文献,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的拓展资料和进步,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风规礼俗——祭祀文化。

二、创世史诗《勒俄特依》是何者民族创作的

《勒俄特依》是彝族创世史诗。流传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勒俄特依”系彝语音译﹐意为“传说历史书”。作品异文很多﹐长短不一﹐除口头流传外﹐民间还有不少彝族手抄本。各种异文可大致分为详本与略本两类。

《勒俄特依》包括“开天辟地”﹑“创新生物”﹑“支格阿龙系谱”﹑“射日月”﹑“洪水潮天”﹑“选住地”等十几许部分。它曲折形像地反映了彝族先民对大天然及其变化规律的探索和认识。史诗前一部分塑造了天神恩特古滋和支格阿龙等艺术形像﹐描述了他们在创新天地万物中的神奇功绩﹐想象奇妙。后一部分幻想成分较少﹐更接近于现实生活﹐记叙了彝族先民进入凉山的迁徙路线和家支间的争讼。有的手抄本直接纳入家族谱系﹐对研究彝族社会历史有一定参考价格。

三、毕节的文化

名优小吃有羊肉粉、奢香玉簪、威宁小粑粑、织金发粑、冬包肉、擂茶糍粑、龙华粽香肉、烙洋芋、徐家太婆香豆花、毕节汤圆、夜郎八卦鸡、织金宫保鸡丁、威宁荞凉粉、纳雍猪米肠、纳雍燕麦炒面、大方骟鸡点豆腐、纳雍木梳粑、王傻子烧鸡、曾三兴家卤牛肉、恋爱豆腐、赫章核桃糖、羊场茶食、威宁炒荞饭等。

古老独特的民族礼俗,构成毕节人热诚礼貌、尊老爱幼、团结友爱的传统风尚,别具情趣的彝族迎亲,苗家牛角酒,回族的道“色兰”,彝、苗丧葬习俗,布衣婚俗等独具一格。

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彝族火把节”、“彝族年”、“苗族跳花节”、“布依族的六月六节”等。 民族古籍文化是毕节享誉全国的一个亮点。《西南彝志》、《彝族源流》、《彝文典籍目录》、《迁徙歌》等70多部3000多万字出版发行,引起了中外专家学者的关注,使毕节成为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院学生实习基地其中一个。

四、中国的小数民族的传统服装是何样子的?

中国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以及节庆礼仪场合穿用的民族服装。中国55个少数引民族的着装,由于地理环境、气候、风俗习性、经济、文化等缘故,经过长期的进步,从而形成不同风格,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彝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其中一个,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彝族人民创新了无愧于人类的灿烂文化。彝族传统服饰既是物质财富又是灵魂财富,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饰差异大,服饰区别近百种,琳琅满目,各具特色,不仅有地区、性别、年龄之分,还有盛装、常装之别,而且有婚服、丧服、战服以及毕摩服等专用服饰。各种服饰款式、装饰纹样和装饰品是同他们民族的历史、生产、生活、宗教信念、婚姻恋爱等联系在一起的,它包含着特定的社会内容和丰富的民族情感,形成了彝族的独特标志,记载了彝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和进步。

彝族的服饰和图案,都有它的传说和历史渊源,代表着彝族各个历史进步阶段的文化层次。每一种服饰款式、图案均表示一定的含义。如:羊皮褂大部分是住在三台、赵家店、昙华、桂花等地的彝族的生活服饰,男女老少都喜欢穿。有的彝族青年男女结婚时喜欢在衣服、围腰、鞋面上绣上石榴,意思是多子多福;绣上桃子,祝福夫妻白头到老;绣上牡丹,象征聪明秀丽;绣上灯笼花,表示喜庆欢乐。有的彝族妇女把“踏歌”的歌舞形式,巧妙地绣在裤脚、腰带上,走起路来,“踏歌”图案就上下左右摆动,像踏歌动作一样,再现了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的性格特点。许多彝族服饰都把各种花卉、植物及农作物的根、叶、花、果和各种动物,如虎、狗、羊、鹿、兔以及链子、砍刀、斧头等作为刺绣图案的素材,有的将虎、猫、花、鸟同时绣在围腰上,形成一幅花鸟图。有的在衣服的托肩、袖口、裤脚等部位绣上带刺的藤条纹,表示“以物降物”,保护人身安全。

据有关方面统计,仅云南彝族的不同服饰可区别至近百种。除小凉山的彝族穿裙子以外,云南其他地区的彝妇女都穿长裤,许多支系的女子长裤脚上还绣有精细的花边,已婚妇女的衣襟袖口、领口也都绣有精细多采的花边,尤其是围腰上的刺绣更是光彩夺目。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缀有红缨和珠料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又以大致数十、数百乃至上千颗银泡镶绣而成。居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毡。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织成,长至膝盖之下,下端缀有毛穗子,一般为深黑色。

云南彝族妇女大多擅长挑花刺绣,在彝族地居住地区,彝族妇女都穿着精细的花衣裳。彝族妇女的服装多为宽边大袖的左衽衣服,在衣服的胸襟、背肩、袖口或整件衣服上用红色、金色、紫色、绿色等颜色的丝线挑绣各种花纹图案,在衣领上还镶嵌有银泡。除了这些之后,彝族妇女还喜欢在头巾、衣襟、坎肩、衣裳的下摆、围腰、腰带、裤脚、裙边等处绣上各式色彩鲜艳、寓意深刻的花纹图案作为别出心裁的装饰。

彝族服饰的独特风格早已形成,千百年来,彝族服装至今仍保其民族特色,其服饰艺术是彝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彝族服饰伴随着彝族社会的进步不断改革进步,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平。

阿昌族折叠

阿昌族的服饰简洁、朴素、美观。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裤脚 短而宽。小伙子喜缠白色包头,婚后则改换黑色包头。有些中老年人还喜欢戴毡帽,青壮年打包头时

总要留出约40厘米长的穗头垂于脑后。男子外出赶集或参加节日聚会时,喜欢斜背一个“筒帕”(挎

包)和一把阿昌刀,更显得英俊而潇洒。 妇女的服饰有年龄和婚否之别。未婚少女平时多着各色大襟

或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外系围腰,头戴黑色包头。梁河地区的少女也喜欢穿筒裙。已婚妇女一般穿

蓝黑色对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绑腿,喜用黑布缠出类似尖顶帽状的高包头,包头顶端还垂挂四五个

五彩小绣球,颇具特色。每逢外出赶集、做客或喜庆节日,妇女们都要精心打扮一番。她们取出珍藏

的各种首饰,戴上大耳环、花手镯,挂上银项圈,在胸前的纽扣上和腰间系挂上一条条长长的银链,

此时的阿昌族妇女,全身银光闪闪,风采万千。 当你走进阿昌族山寨,你还会发现阿昌族青年男女都

喜欢在包头上插饰一朵朵鲜花。这朵朵鲜花,不仅美观,而且他们还视之为品性正直、心灵纯洁的标

白族折叠

女子穿白上衣、蓝裤、黑紫丝绒背心,扎绣花围腰,用花包头、银首饰,着百节鞋(翘头绣花鞋)。男子为白衣裤、黑背心、白或蓝布包头,绣花挂包;高寒地区常穿羊皮披肩白族服装

保安族折叠

女穿高领大襟花短衣、镶花边长背心,罩盖头,穿双梁鞋。盖头还是回、东乡、撒拉等族的女子头饰,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绿色、婚后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袄、春夏为白衬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挂保安刀。保安刀挂于腰左边,刀把叠嵌“十样景”图案。特别惹人喜爱

布朗族折叠

女穿黑色或红绿纹相间的统裙,扎大包头。男穿无领上衣、黑色宽大长裤,黑或白布包头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