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翻译及原文

李凭箜篌引翻译及原文

《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乐府诗,描绘了箜篌演奏的美妙音律及其引发的情感共鸣。这篇文章小编将对《李凭箜篌引》的原文进行翻译,并分析其中的艺术手法和意象。

诗的开头以“吴丝蜀桐张高秋”引入,交代了时刻和乐器的来源。这里的“吴丝”指的是用吴地丝绸制作的弦乐器,而“蜀桐”则是指用蜀地的桐木制作的箜篌,展现了古代乐器的精致与特殊。接着,诗人通过“空山凝云颓不流”描绘了深秋的宁静,乐声的美妙使得山中的云朵都忘记了流动,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江娥啼竹素女愁”展现了乐声对人心的触动。江娥和素女的悲伤情感通过乐声传递出来,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李凭作为演奏者,他的名字在“李凭中国弹箜篌”中被提及,强调了他在乐曲中的重要性。

诗中通过“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展现了乐声的多样性和丰盛性。昆山的美玉碎裂声清脆悦耳,凤凰的啼鸣激昂动人,而芙蓉的泪滴和兰花的绽放则传达出一种柔美的意境。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乐声的美妙,也让读者感受到音乐的情感深度。

接下来,“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两句则通过浪漫的夸张手法,描绘了乐声传出后,月光变得温暖,紫皇也为之动容的情景。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乐声的魅力,也将人间的音乐与天界的神仙情感相连接。

在“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中,诗人通过神话传说来描绘乐声的震撼力。女娲补天的场景因乐声而受到影响,甚至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展现了音乐的强大力量。

最后,诗的小编觉得“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描绘了乐声的幻境,仿佛让人进入了一个神秘的全球。月宫的吴刚因乐声而彻夜难眠,露水打湿了玉兔,展现了音乐的感染力。

拓展资料来说,《李凭箜篌引》通过丰盛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音乐的美妙与力量。诗中不仅有对乐器的赞美,还有对人心的深刻洞察,充分体现了李贺作为诗人的才华与艺术魅力。通过对这首诗的翻译与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古代音乐文化的深厚底蕴及其在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赞 (0)
版权声明